星期三,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從日本轉場到韓國的間隙,對香港事務橫加指責,甚至威脅追加對中國官員的“制裁”。
他點名了24位中國官員,其中包括14位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,以及其他10位包括香港官員在內的中方官員。
説實話,這些制裁沒什麼用,更引人關注的是它的時機——中美高層即將在阿拉斯加舉行“2+2”對話。
看來,布林肯人在日韓,談的卻是香港;談的是香港,心裏想的卻是阿拉斯加。
1
美國國務卿人在訪問日韓的途中,心裏惦記的全都是中國。
17日,也就是在他從日本轉場去韓國的間隙,他通過美國國務院發佈了至少兩份涉港聲明,威脅追加對中國官員的“制裁”。
這兩份聲明,是對此前美國所謂“香港自治法”的更新版報告。在“香港自治法”中,要求國務卿不定期向國會進行報告,點明那些“致使中國無法履行中英聯合聲明與基本法中對港承諾的人”。
布林肯在聲明中説,他昨天在日本,談到了“維護共同民主價值觀”和“向威脅這些價值觀的人追責”,還表達了對中方日前有關香港選舉制度改革的決定“深感關切”。
聲明點名了24位官員,其中包括14位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,以及其他10位包括香港官員在內的中方官員。
布林肯補充説,如果外國金融機構明知故犯,與報告上提及的個人進行“重大業務往來”,將受到制裁。
“香港自治法”的出台是在去年7月,緊隨香港國安法實施之後。這部法律的出台,本身就是對中國內政赤裸裸的干涉。
它毫無道理地規定,美國國務卿必須在法案生效後的90天內向國會提交報告,點名“違背對港承諾”的人。
相關人士被點名之後,可能面臨施行凍結資產、拒發籤證或拒絕入境等制裁措施。
今天布林肯的聲明,是美國國務院提交給國會的第二份報告。
第一份發生在特朗普政府。
去年10月,蓬佩奧領導的美國國務院提交了首份報告,點名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、港區國安委祕書長陳國基、香港律政司長鄭若驊與香港保安局長李家超等10人“損害香港自治”。